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省内信息 >

奋进的河北·“十四五”答卷丨​河北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

作者:admin 来源:未知 发表日期: 2025-11-26 16:42

我省医疗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
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
河北日报讯(记者崔丛丛、赵建)11月25日,省政府新闻办召开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。省医保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赵新喜介绍,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省医保系统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,河北省医疗保障“十四五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,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,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。
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公平可及。
全面实现市级统筹。全省所有统筹区都实现了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,建立了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,提高门诊报销额度,在全国率先将门诊统筹报销范围从医院延伸到药店。
优化完善报销比例。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,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,有力促进了分级诊疗,职工和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85%和70%左右。
扩大个人账户使用范围。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,既可以为近亲属看病就医支付个人自付部分,也可以为近亲属缴纳城乡居民医保费。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所有统筹区上线运行医保钱包,实现了个人账户资金通过医保钱包跨省“转账”。
增强重特大疾病保障功能。充分发挥基本医保保基本、大病保险保大病、医疗救助兜底线作用,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,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。此外,鼓励商业保险丰富医惠保等保险产品供给,实现医保和商业保险同步结算。
筹资运行机制更加稳健可持续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社平工资增长相应增长,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由280元增长至400元,政府补助由580元增长至700元。科学编制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,通过信息化、智能化手段全面加强监管。
医保支付机制更加管用高效。
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。全省所有统筹区都实现了DRG/DIP支付方式改革,建立了特例单议机制,有效解除医疗机构收治住院时间长、医疗费用高、新药品新耗材新技术使用等病情复杂患者的后顾之忧。
为医药机构提供充足资金保障。建立预付周转金、集采预付金、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等机制,变原来的“事后付”为“事前付”。缩短与定点医药机构的结算周期,变原来的“按月结”为“即时结”,实现医保回款“日到账”。
动态调整医保目录。跟进落实国家新版医保药品目录,及时把治疗肿瘤、慢性病、罕见病等新药好药纳入报销范围,2025年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159种,较2020年增加516种;将892种中药饮片和488种院内制剂纳入报销范围。
医保、医疗、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更加系统集成。
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。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,开辟绿色通道,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,降低物耗占比高的项目价格,支持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。
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持续扩大。药品累计集采1041种,医用耗材累计集采319种,医用耗材集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,一大批群众使用频率高、用量大的药品耗材实现了降价。
创新开展药品耗材规范挂网。在全国率先提出同质量层次的化学药品最低价与最高价一般不超1.8倍,生物制剂、中成药一般不超过3倍,耗材一般不超过均价1.8倍的挂网规则,推动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。
支持医药行业创新发展。对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开辟绿色通道,新增免陪照护服务、亲情陪产、航空医疗转运、脑机接口等568项医疗服务项目。开设创新药挂网专区,最大限度缩短创新药挂网时限。
医保服务更加便民利民。
放开群众就医选择权。老百姓持社保卡、医保电子凭证在省内和京津就医都可直接结算。
实现门诊慢特病网上申报认定和全省互认。过去慢性病申报认定每年一次到两次,现在参保人通过手机就可上传认定材料,通过后即可享受待遇。
创新开展预住院管理。将符合预住院条件患者在门诊所做的检查费用并入住院费用报销,预住院期间,患者无需住在医院,不收取床位费、护理费、诊查费等费用。
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。取消结婚证、生育登记凭证、出生证明等材料,参保职工通过手机就能申领。同时,实现了手工报销网上办理、医保码“一码付”等,医疗保障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率达到100%。